短木桩在古建筑修复中常用于基础加固、构架支撑及局部补强,其传统工艺结合了选材、处理、安装及加固技术,既延续了历史经验,又适应了不同修复场景的需求。
选材上,优先选用材质坚硬、耐腐蚀的木材,如松木、杉木,要求纹理直、无显著缺陷。木桩直径和长度根据工程需求确定,如柱根加固可能需较粗木桩,而榫卯节点补强则用较细木桩。
处理环节,木桩顶部削尖以减少打入阻力,类似铅笔削尖便于书写。防腐处理至关重要,通过涂刷防腐剂或浸泡防腐液延长木桩寿命,防止地下环境导致的腐朽。
安装工艺多样,常见锤击法,即用大锤或打桩机将木桩敲入土中,适用于浅层加固;振动法利用振动让木桩“钻”入土层,减少对周围结构的扰动;静压法则通过静力缓慢压入,适合对精度要求高的场景。
在古建筑修复中,短木桩常用于柱根加固,如柱脚糟朽严重时,采用墩接法,将腐朽部分截除,换上新木桩,新旧木料结合处做成榫卯连接,增强整体性。此外,木桩也用于构架支顶,如打牮拨正工艺中,用木桩支顶下沉构件,配合戗杆、钢丝绳拨正歪闪构件,恢复木构架稳定。对于榫卯节点拔榫,木桩可作为辅助加固件,与铁件配合拉结,增强节点受力面积,防止结构薄弱部位失效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