杉木板虽以加工板材形式存在,但其基材杉木在湿地保护中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。作为速生针叶树种,杉木通过根系固土、枝叶涵养水源的特性,在湿地生态修复中发挥多重效益。
在土壤保护方面,杉木根系发达,主根可深入土层1.5米以上,侧根呈网状分布,能有效固定湿地边缘的松散土壤。例如在安徽东至县梅城林场的湿地过渡带,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的土壤侵蚀模数较单纯林降低26%,其根系分泌物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,加速有机质分解,使0-40厘米土层有机质含量提升38.5%-60.4%。
在水体净化层面,杉木林冠层可截留20%-30%的降水,减缓地表径流速度,其凋落物形成的腐殖质层能吸附水体中的氮、磷等污染物。合肥滨湖湿地公园采用池杉、水杉作为行道树,通过乔木-草本复合系统,使地表径流湿地对总磷的去除率提升至45%,水平潜流湿地对COD的去除率达62%。
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,杉木林为湿地生物提供过渡生境。在皖南湿地公园,杉木与落羽杉混交林成为鸟类筑巢、松鼠储食的重要场所,其种子是红腹松鼠、白头鹎等动物的食物来源。同时,杉木林下阴凉湿润的环境适合绞股兰等阴生植物生长,形成"乔木-灌木-草本"立体生态层,单位面积物种丰富度较单纯林提高30%以上。
此外,杉木材质轻软、耐腐朽的特性使其成为湿地木栈道、观鸟屋等设施的优选材料,相比混凝土结构可减少70%的碳排放,实现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。




